四川省都江堰拉法基水泥廠日前開展了重金屬試劑試燒工作,這是繼北京水泥廠、華新水泥武穴公司、廣州珠江水泥有限公司等企業之后,我國又一個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的項目,也是“中—挪合作中國危險廢物與工業廢物水泥窯共處置環境無害化管理項目”之一。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召開了針對《水泥窯共處置危險廢物指南》的第二次研討會。此后,我國此類項目將有較為全面的理論依據和國家標準,有望在迅速開展后,為我國節能減排工作做出貢獻。那么,除了“指南”之外,我國此類項目在推廣中需要哪些政策支持、如何穩步推進?中國環境報特約此領域專家、建筑材料工業技術情報研究所教授級高工王新春撰文,介紹他的調查和研究。
我國燃料替代蹣跚邁步
5000家水泥廠只有10余家使用可燃廢棄物
與國外情況相對照,我國在水泥窯可燃廢物替代方面有近30年的國外跟蹤、20年的推動和10余年的探索,但仍與發達國家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國水泥行業采用替代燃料的時間短,燃料種類少,約5000家水泥廠中只有北京水泥廠等10余家水泥廠使用替代燃料,年替代量不足5萬噸標煤,行業總體的燃料替代率接近0%。目前為止進行的工業化試點和試燒仍面窄、量少,不能為制定有關標準和法規提供有力支持。
我國水泥窯替代燃料工作起步晚、進展慢,其原因既有經濟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技術和相關配套體系的制約。我國水泥行業利用粉煤灰等固體廢物作替代原料的數量每年約3億噸,是固體廢物利用的重要行業,國家在此方面有比較完備的政策、技術標準和鼓勵措施,而在替代燃料方面基本是空白。
水泥工業是我國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之一,是“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水泥窯使用可燃廢物作為替代燃料,不僅是我國水泥工業發展的戰略方向,而且是我國廢物處置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水泥行業具備使用替代燃料和處置廢物的基本條件,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政策、管理、生產技術、污染物控制等方面有成熟的經驗可資我國借鑒,目前只欠政策的東風,其中,經濟激勵政策是促進水泥窯使用替代燃料的關鍵,環境政策是水泥窯使用替代燃料健康發展的保障。
發達國家做得怎么樣?
2/3水泥廠使用可燃廢棄物作替代燃料
替代燃料,也稱作二次燃料、輔助燃料,使用可燃廢物在水泥窯熟料生產中替代天然化石燃料,可燃廢物在水泥工業中的應用不僅可以節約一次能源,同時有助于環境保護,具有顯著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發達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使用替代燃料,其數量和種類不斷擴大,水泥工業成為這些國家利用廢物的首選行業。根據歐盟的統計,歐洲18%的可燃廢物被工業領 域利用,其中有一半是水泥行業,是電力、鋼鐵、制磚、玻璃等行業的總和。
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使用替代燃料對節能、減排和環保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燃料替代的普及和替代率。使用替代燃料能夠在熟料生產能耗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節約一次能源的使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享受無排放待遇,同時實現利廢、減排和降低成本,可謂一舉多得。
經過30多年的探索,歐美等發達國家逐步建立起貫穿于廢物產生、分選、收集、運輸、儲存、預處理和處置、污染物排放、水泥和混凝土質量安全等一系列法規和標準,水泥行業替代燃料技術和經驗已經成熟,成為發達國家水泥行業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發達國家有2/3的水泥廠使用替代燃料,可燃廢物在水泥工業中的應用替代比例平均達20%。
以污泥處置為例,工業污泥和城鎮生活用水處理廠污泥是歐洲水泥協會定義的14類替代燃料的2類,污泥是日本、德國、瑞士、荷蘭等國重要的替代燃料。瑞士水泥行業替代燃料使用最多的是干化污泥,2007年達5.7萬噸;德國從2002年處置4000噸猛增到2006年的23.8萬噸,4年增長了58倍。日本水泥業使用替代燃料的數量逐年增多,其中城鎮生活水處理廠濕污泥的用量2008年達303萬噸,是水泥行業利用和處置廢棄物的第三大品種,日本水泥行業處置污泥的數量占日本污泥產生量的30%。2007年韓國水泥行業處置污泥71.3萬噸。
國外水泥行業燃料替代率數據表明發達國家均有較高的替代比例。美國的替代率是25%,德國水泥行業的替代率從2000年的25.7%迅速上升為2006年的49.9%,6年幾乎翻一番,荷蘭是世界上水泥行業使用燃料替代率最高的國家,從2001年的83%上升為2007年的92%。2004年歐洲水泥行業共使用替代燃料620萬噸,燃料替代率達17%,2010年的目標是27%。根據歐洲水泥協會報道,1995年歐洲水泥行業使用替代燃料替代了10%的燃料熱耗,相當于替代250萬噸煤。2001年歐洲水泥協會又把廢物利用提到戰略高度,提出“廢物利用行動計劃”(ActionPlanfortheUseofWaste),提出2010年燃料替代率目標翻番達到24%,最近又把目標提高到27%。
發達國家的大量生產實踐和實驗結果表明,水泥行業使用替代燃料和處置廢物,回收廢物中的能量和物質符合廢物管理模型,新型干法水泥窯的工藝特點決定其技術優勢,在生產合格產品的同時,利用和處置廢物,避免二次污染,是產品質量和環保指標雙達標、技術和經濟均合理的有效途徑。